第七届“汽车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”网络大会将于4月1-2日召开,聚焦新能源汽车测试五大核心难点,邀请行业专家探讨技术创新路径。
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,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1000万辆大关,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。随着行业向电动化、智能化、轻量化加速转型,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安全、芯片可靠性、智能网联等核心领域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热失控风险:锂离子电池在针刺、短路、过充等极端条件下易发生热失控,需通过多维度测试(如热扩散试验、加速量热法)评估安全性。
材料失效分析: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纳米级缺陷(如裂纹、杂质)可能导致容量衰减,需借助 FIB(聚焦离子束)、扫描电镜等高端设备进行微观结构分析。
寿命预测挑战:PEM 燃料电池的催化剂中毒米乐6、膜电极老化等问题影响寿命,需建立基于工况的加速老化测试标准。
在线检测需求:新能源汽车生产环节(如车身焊接米乐6米乐6、电池模组组装)需实现 100% 在线检测,传统离线检测模式难以满足效率要求。
AI 与深度学习应用:复杂工况下的缺陷识别(如电池壳体微小裂纹)依赖 AI 算法优化,但数据标注成本高、模型泛化能力不足。
产业链协同难题:检测设备需与制造系统、材料研发深度协同,当前跨行业数据共享机制尚未成熟。
极端环境适应性:汽车芯片需通过 AEC-Q100/Q101 认证,应对 - 40℃~150℃温度波动、振动及电磁干扰。
失效分析复杂性:7nm 以下先进制程芯片的失效定位(如金属迁移、栅氧击穿)依赖 FIB-SEM 三维重构技术,设备成本高昂。
功能安全标准落地:ISO 26262 功能安全要求贯穿芯片设计到整车集成,测试流程繁琐且需全生命周期追溯。
能耗与热管理:新能源汽车能耗测试需结合实车道路试验与仿真模型(如 AMESim),优化能量回收与散热系统设计。
智能网联验证:自动驾驶算法需在 HiL(硬件在环)系统中模拟极端场景(如暴雨、夜间强光),现有测试场景库覆盖不足。
轻量化材料验证:碳纤维、铝合金等轻量化材料的焊接强度、疲劳寿命检测缺乏统一标准,易导致安全隐患。
氢气泄漏检测:氢燃料电池车的氢系统泄漏需达到 ppm 级检测精度,现有传感器响应速度与耐久性不足。
低温启动挑战:-30℃以下环境中燃料电池的快速启动能力测试需模拟极地工况,设备成本高且测试周期长。
标准体系不完善:氢燃料电池寿命、耐久性测试方法尚未统一,影响行业技术迭代与市场推广。
1) 报名后,直播前一天助教会统一审核,审核通过后,会发送参会链接给报名手机号。填写不完整或填写内容敷衍将不予审核。
2) 通过审核后,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。点击短信链接,输入报名手机号,即可参会。
瞄准智能高速工业CT、新能源PACK包体及整车检测,光影智测常州量产基地正式开业!
力合科技与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共同推进水利行业产业发展
全日程发布!汇聚20+国际著名专家,共探功能代谢组学在慢病中的转化应用
首批仪器企业CEO阵容揭晓,这届ACCSI 2025朋友圈“气场”全开
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公开征求《饲料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的测定 液相色谱-串联质谱法》等3项农业行业标准(公开征求意见稿)意见